认知
-
心理疾病背后的认知和期望
各种心身症状的背后是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的背后是认知。也就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的解释、归因和评价,以及据此对未来进行推理和设想。为此感到担心、害怕、难过或生气,严重了就是焦虑、恐惧、抑郁、双相或强迫。强迫症状的出现是为了缓解负面情绪,只不过因为会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内心体验,才会成为患者强烈对抗的…
-
心理疾病背后的行为和认知
有很多朋友认为心理疾病的起因是受到了伤害,比如原生家庭的创伤或别人的霸凌。如果实在找不到理由,就会认为是莫名其妙得了心理疾病,甚至还有人归因为天生的。但其实谁又没有受过伤害呢?谁又没痛苦过呢?比如失败、生病和出丑,再比如被别人忽视、拒绝、否定和指责,甚至是侮辱与嘲笑。那为什么正常人不会得心理疾病,或者比较容易走出…
-
症状与认知和情绪的关系
人的心理无非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环境和刺激不一定能改变,但反应过程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改变心身反应的过程。人的心身反应按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依次是:想法、情绪和身体反应、态度和行为做法。其中对环境刺激的想法决定了后续的心身反应,也就是说改变了想法就能改善情绪和症状。 比如小明走在路上,旁边有人吐…
-
认知疗法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影响着人们的感受,进而影响的人们的行为表现。比如一个人在见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感到紧张,如果把这种紧张看做正常的身心现象,带着紧张继续与异性交往,慢慢的就可以熟悉、适应、放松下来。而如果把这种紧张看做不正常、病态,加以排斥和对抗,就会使人持续的紧张,并且形成注意力的固着,使问题持续存在。 那么,由此…
-
认知加工过程与行为反应
在我们的态度和行为背后是认知,认知包括解释、归因、评价、推理和设想。在发生了一件事情,比如自己的心跳加快,就会产生自动化的解释、归因和评价,比如自己的了心脏病,会心肌梗塞或猝死,从而感到担心、害怕或焦虑、恐惧,进而产生回避、控制的态度或行为做法,比如上网查资料、去医院做检查,以避免心脏疾病的发生。以上描述的是疑病…
-
心理调节之认知融合与解离
我们的头脑一直都在自动化运转,在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并进行归因和做出评价,也在推理和设想未来,很多时候都是无意识的,随着我们的自动化思维,我们的情绪、身体和行为反应也在跟着变化,而且自动化思维是以比较稳定的观念(也叫信念,来源于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内心的情感需求)为基础,表现为持续的态度和反应模式。这就是认知融合,认知…
-
心理问题是认知出了问题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缺乏认知的,通过观察、倾听、学习、模仿和沟通而产生了对事物的认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通过交流和媒体相互传递。量子力学认为:事物因为我们的观察而有了固定的存在形态,如果没有人去观察就是混乱和无序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意思就是:可以说出来的道理,…
-
心理调节之认知觉察与重建
心理分析与调节系列文章之认知觉察与重建。 首先是自我觉察,觉察自动化思维,看清楚自己是在:如何解释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并进行归因,如何评价自己、他人、事情和周围的生活、社会环境,如何推理和设想未来。觉察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依据即经验和观念是什么。比如小明见了别人会感到紧张和不自然,想法主要有: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