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
-
有心理问题是因为没有长大
个体成长的三个阶段:依赖、叛逆与合作。 依赖的体现是:迎合与讨好他人,生怕别人不高兴和不喜欢自己,渴望他人的关注和爱。叛逆的体现是:在关系里各种不服和对着干,总是觉得别人在控制和侵害自己,试图自我保护和反击,把自己孤立在群体之外。合作的体现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了解别人的需求,持续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自我价值,以…
-
我们痛苦是因为必须要怎样
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必须要怎么样和绝对不能怎么样,比如:必须要正确与成功,绝对不能犯错和失败;必须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接受,绝对不能被否定和拒绝。如果做不到就会责备自己或怨恨他人,甚至全面否定自己或敌对他人、反社会。而且越失败就越想要成功,越被嫌弃就越想被人喜欢,而变得更加执着,在痛苦的恶性循环里不能自拔。 这并不是说…
-
自卑和焦虑为何难以解决
有的人心理问题为什么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因为他们所认为并深信不疑的问题成因并不是真正的原因,他们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归因,或者还无法理解和接受问题的深层心理机制,也就无法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也是每个人的认知局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无法在制造、形成或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自卑、焦虑的朋友会认为…
-
偶尔有人找我想要拜我为师
偶尔会有人找我想要拜师,他们会问我一个月给多少工资,那意思是要我包吃包住、给安排工作、找对象、包健康和幸福……就像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责任。话说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投资,因为对方想拜师的原因是找个饭碗,需要我长期、大量的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保障对方的衣食住行、…
-
可以通过催眠消除记忆吗?
有个朋友找到我说:可不可以用催眠帮我忘记一个人,因为那个人骗走了我最宝贵的东西,我为此感到痛苦,所以想消除那段记忆,忘记他。这违背了一个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凡是你所抗拒的,都将持续存在。也就是说,她越是想忘记那个人和那些事情,就记得越牢固。而且所谓的忘记其实是把问题和情感压抑到了潜意识里,早晚会扭曲成别的问题浮现出…
-
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语言是在表达自己的期待、不满和担忧,行为是在趋利避害,即追求、回避、控制和对抗。比如我在某群里说QQ群被人捣乱并恶意举报封群的事情,是因为群管管理太严,得罪了人,那个人用小号进来捣乱并换号进行举报,导致一个创建了6年多的3000群QQ群被封,腾讯客服垃圾,申诉无门。这是我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担忧,引发了几位群友的共…
-
怎样才能突破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就是当我们知道和熟悉一件事情,便很难想象别人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样子,甚至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也知道。这会形成沟通的障碍,具体的体现如:A说了一件事情,并且觉得B也知道这件事情,但B可能把这件事情理解成了别的样子,并对A发表了意见,A就会感觉B没有理解和接受自己,或者和自己站在了对立面上。同样的,B说出了自…
-
父母对于孩子的焦虑和控制
有些孩子很渴望父母的关爱,但得到的总是消极的反馈。而有的父母则过度的关心和照顾孩子,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独立,总是在担心孩子无法面对和解决问题,担心孩子会受到挫折和伤害,对孩子没有信心。而被过度保护和照顾的孩子也确实会欠缺独自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会对自身能力没有信心,没有勇气去面对未来。 这其实是父母内…
-
寻求他人的支持不同于依赖
寻求支持是感受到来自于他人的需要、信任、鼓励和支持,而依赖则是寻求他人的保护和照顾。前者可以使人感受到力量和信心,后者则会使人感觉越来越无能和无力,只会更加想要依赖他人。通常的情况是,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即便有人愿意让自己依赖,但时间长了对方也会不堪重负,而疏远或离开自己。那自己就会感受到被欺骗、背叛和抛…
-
焦虑是对自己和他人不信任
焦虑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认为自己会犯错、会失败、会得不到、会失去、会死、会疯,认为他人会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打压自己,简而言之就是自卑和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不信任来源于过去的生活经验,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所经历的失败、所体验到的痛苦,以及他人(特别是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和打压…
-
关注负面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有一位朋友,有一次看到一则负面消息,是关于艾滋病感染的。一般这类负面消息里包含了可怕的后果、批判、警告、注意事项……不管是谁都会感到不舒服,并且引发一些担心、害怕的联想。如果把不舒服的感觉当作正常,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很快就可以忘记这件事情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如果不允许自己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想要消除这些感觉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