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
-
症状背后的情绪背后的想法
有很多朋友想要直接消除自己的症状,尝试过各种方法,症状有时候能被控制,但整体上呈现一种越控制越失控的恶性循环,到后来就变成了因为担心自己会出现症状而焦虑,因为有症状而抑郁的模式。实际上症状并不能被直接消除,因为症状是情绪的身心反应,情绪改善后症状才会减退和消失。有一些朋友已经看到了症状背后的情绪,就又试图控制自己…
-
心理问题就是大脑有病吗?
有一些朋友认为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和强迫症)是大脑生了病,只要能有相应的药物或手术就能治好,但现在的医学技术水平还没发展到这种程度,所以基本上就是绝症。我在这里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可以把大脑比喻成一台电脑,刚出厂(出生)经过检测(体检)的电脑是没什么问题的,后来存储了(成长经历)很多内容(记忆和…
-
深度解读自卑(自负)与自信
自卑的几层含义:经常感觉有人在期待、要求、挑剔、否定、贬低和指责自己,这是早期的亲密/人际关系经验;期待自己是最优秀的,可以被周围的人关注、需要、看重、欣赏、崇拜和喜爱,所以经常和周围的人比较,而且经常拿自己的短处和周围人的长处比,以此贬低和激励自己,这是比较心和评判心;不能接受周围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只能…
-
心理问题的自动化反应模式
人们每天95%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动化反应,有心理问题的朋友大都是在经验性地回避、控制与对抗。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未经思考和判断就做出了情绪和行为反应,而如果自动化的反应是回避、控制和对抗,就会形成情感和心理困扰。 比如有一位朋友,每当别人给他提建议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对方是在挑剔和指责自己,就会经验性的回避与对抗…
-
心理问题维持和加重的因素
人们每天都在运用各种策略回避危险和痛苦,只不过有些策略是病态的,尽管能够即时的逃避痛苦,却会产生更大的隐患,类似于吸烟、喝酒、游戏、赌博或吸毒等上瘾症。比如一个人担心自己会犯错、失败、丢脸、生病、发疯、死亡或者被他人忽视、拒绝、否定、嘲笑、疏远、排斥,从而回避一些他人、场合和事情,时间长了他害怕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多…
-
心理问题的常见成因和原理
在生活中的烦恼,产生负面情绪和身心症状,想要消除症状,陷入恶性循环,问题越来越严重。焦虑、恐惧、强迫和抑郁等症状的背后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背后是生活问题,以及对生活问题的认知和应对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比如小李同学因为初中学习成绩优异,升入市重点高中,第一次考试成绩排名靠后,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不能接受自己,而…
-
记忆错觉:回忆不等于事实
我们会在某些时候回想起过去,比如受了伤害感到难过的时候,再比如取得成功感到快乐的时候,而且我们会非常相信自己的记忆,并且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并用这些经历来解释现在的自己,和设想自己的未来。那么我们的记忆就是真实的吗?您有没有发现自己对某些事件的记忆和感受,与事件的其他参与者很不一样? 比如有一位朋友,把自己…
-
以开放的心,迎接未来生活
成长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便是一颗小草,也要努力的长大,然后开花结果,延续新的生命。我们的人生就是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就像爬山,爬累了就休息一会,同时也在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前行一边享受这个过程。如果只想爬到山顶,不顾身体的疲惫和内心的痛苦,即便到了山顶,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就像欲望无穷无尽,还会有…
-
症状是控制生活的一种方式
心理困扰者的问题,在别人看来就不是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每个人所看重和困扰的点不一样;其他人更多是在意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而心理困扰者正是因为对生活(人际或亲密关系、学习或工作)失去了控制感,才会执着在症状里面。症状是对某一细节的追求完美——绝对的正确与可控,试图从中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从症状本身来说,如某…
-
趋利避害的本能与心理冲突
人的生物本能是趋利避害,这是与生俱来的,追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回避死亡和丧失。是否会趋利避害,取决于对事物的认知,对于某一件事情,如果认为对自己有利,就会快乐并追求,反之则会痛苦和抗拒。我们判断利害的标准是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如果我们的价值观相对稳定,在判断和选择时就不会有矛盾和冲突。 价值观的形成是在趋利…
-
越成功的人越谦卑和开放
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谦卑和开放,也正是他们的谦卑与开放促使自己走向了成功,也有个别的成功者开始骄傲自满和自以为是,变得骄横跋扈、目中无人,而这是没落的开始。也有个别的朋友,一直把自己封闭在内心世界里,谁都不信,谁都不服,自我感觉“老子天下第一”,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谁都看不上。自负,但也自卑。 有很多自卑者说自己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