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头脑一直都在自动化运转,在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并进行归因和做出评价,也在推理和设想未来,很多时候都是无意识的,随着我们的自动化思维,我们的情绪、身体和行为反应也在跟着变化,而且自动化思维是以比较稳定的观念(也叫信念,来源于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内心的情感需求)为基础,表现为持续的态度和反应模式。这就是认知融合,认知融合是缺乏自我觉察和自主意识,自动化运行并且无意识认同,是随着认知加工而变化的。
思维和情绪的变化很正常,但当情绪和身体反应脱离实际、过于激烈的时候,我们就要觉察自己的想法。怎么觉察呢?就是要看见,先看见自己的情绪感受,再看到自己的情绪感受是被什么事件所诱发,再看到自己对那件事情做出了怎样的解释、归因和评价,进行了怎样的推理和设想。并且可以用表格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表格的内容主要包括:症状表现,症状背后的情绪感受,诱发事件,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归因、评价、推理和设想。
比如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感到紧张和表现的不自然,背后的情绪感受是担心和害怕,诱发事件就是与他人接触,想法是担心别人会看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出自己的紧张和不自然,从而看不起和攻击自己。再比如担心自己会得心脏病或猝死,感到紧张和害怕,诱发事件是心跳加快,想法是心跳加快就是得了心脏病和就会引发猝死。
当看清楚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脱离客观现实的,是主观臆想或灾难性设想。这个时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想法,比如:别人都是包容和友善的,并不会看不起和攻击自己;心跳加快只是因为疲劳或紧张,并不会引发心脏病和猝死。但往往这种自我说服的效力非常有限,因为凡事总有万一,谁也不敢把话说的太满,所以医生说话都比较严谨(基于若干检查)和不确定,这也就导致很多焦虑和疑病的朋友容易多想。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认知解离,认知解离并不是要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要看清自己的想法并和它拉开距离,就好像是在听故事儿、看小说、看电影或电视剧,尽管自己有时也会融入,但整体上知道:本故事纯属虚构。自我觉察的基本态度是平等、平常和慈悲,就只是看见,既不认同也不反对,既不跟随也不抗拒,这也可以叫做出离心。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委员,QQ和微信:1157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