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化和心理学的去病理化

在咱们国家,对于心理问题、疾病的理解和接纳程度还是有限的,走进心理咨询室或者医院心理科、精神病院,周围的人就会对我们传来异样的目光。心理知识比较丰富的人都知道,心理问题只是情绪、认知和行为习惯出了问题,也都是可以很好的调整过来的。而且当今社会,竞争和压力无处不在,人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心理问题。

我们与其把自己诊断为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人格障碍……给自己贴上这些标签,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倒不如直接从情绪、认知和行为习惯层面来解释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扰。只不过是有负面情绪需要调节、有认知偏差需要调整、有行为习惯需要纠正。

病理化和心理学的去病理化

而且负面情绪、认知偏差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只是存在于有心理困扰的人的身上,可以说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只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有的形成了困扰、有的没形成困扰而已。

这样一来,一方面我们撕掉了自己的病理化标签,为自己的心灵减负,另一方面我们也面对了问题本身,真正开始行之有效的去解决问题。看到了我们的负面情绪,就给予理解和表达;看到了认知偏差,就给予新的、合理的看待问题的角度;看到了行为习惯,就通过学习和练习来养成新的习惯。看到了自己的症状,就去探索症状背后的意义,看到了缺失就给予补充,看到了恨就获得爱,看到了不满就去满足。

是的,我们都没病,我们只是身心失去了平衡,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恢复和完善我们自己,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幸福。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QQ和微信 11570968

本站原创文章,作者于飞,欢迎转发,请务必在文章显著位置注明来源。本站的关键词之一并加超链接:心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或心理测试。请尊重原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32)
于飞的头像于飞心师
上一篇 2024-07-15 08:20:19
下一篇 2024-07-18 08:00:28

推荐内容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