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说接纳,也经常在说改变。那么,既然要接纳,又为何要改变?既然要改变,又为何要接纳呢?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饿了就吃。在这里接纳的是“饿”的感觉,改变是“吃”这个行为做法。倘若不接纳“饿”这个感觉,并且不做出“吃”这个改变,会怎么样?最坏的可能性是饿死,人的本能不会允许自己饿死的,所以就会持续的用饥饿感给人制造痛苦,促使人改变。倘若接纳了“饿”的感觉,而不做出“吃”的改变,会怎么样?也是很难接纳的,因为饥饿感会持续的引发人的痛苦,促使人抗拒和改变。那么,接纳了“饿”的感觉,做出“吃”的改变,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就是吃饱了,不饿了。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痛苦和抗拒了。
也就是说,对于“负面”的存在我们无须去消除,本身这些“负面”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和意义,无法被直接予以消除,我们可以接纳、允许,或者置之不理。我们只需要提倡并发展“正面”的存在就可以。接纳“负面”的存在,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发现、发展“正面”的存在。正面和负面,是为了方便语言表达所做的区分,世间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原本是没有正负、是非、对错、好坏、高低、贵贱之分的。比如,感到自卑、胆怯、消极、悲观、回避、退缩、推卸…我们可以接纳这些存在,并且做一些什么使自己变成自己期望的模样。这也正符合森田疗法所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于“负面”的想法、情绪和行为表现顺其自然,不作为,允许其存在和发生,或者置之不理。对于我们想要的“正面”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表现,我们则要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感受、去做为,也就是要为所当为。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QQ和微信 11570968
本站原创文章,作者于飞,欢迎转发,请务必在文章显著位置注明来源。本站的关键词之一并加超链接:心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或心理测试。请尊重原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评论列表(1条)
那对于不安呢,只能暴露吗?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