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和症状背后的情绪

心理问题和症状背后是负面情绪,最常见的是担心、害怕、难过和生气,这些情绪会让人的思维和行为消极,如因为担心和害怕而回避与控制,因为难过和生气而排斥与攻击。这些情绪还会产生躯体症状,如心悸、心慌和肠胃不适,如胸闷气短和肩颈僵硬,如注意力涣散和胡思乱想,再如失眠、多梦和容易倦怠,这些症状也会让人感到痛苦。

心理问题和症状背后的情绪

因为担心和害怕被伤害,而回避他人和社交场合,是社交恐惧症;害怕其他某种对象或情境,就是某某恐惧症,如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再如恐狂、恐艾;怀疑和回避生病的可能性就是疑病症;担心自己会失控或遭遇危险,而通过反复思虑和检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就是强迫症,强迫症状千奇百怪,还会转移和泛化变得越来越抽象。

之后会演变成对症状本身的焦虑、恐惧、排斥和逃避。比如为了避免感到焦虑、恐惧和出现症状,而回避某种对象或场合;比如为了避免生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不敢离开家或医院太远;再比如为了避免引发强迫症状而痛苦,追求完美和极尽控制。这些回避和控制行为会引发恶性循环,越回避越感觉自己脆弱和无能,也就越容易焦虑和恐惧。

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过度控制,会陷入越控制越失控的局面。首先是控制自己的身体反应,会越控制越紊乱,如口水、余光和呼吸强迫症,再如某种强迫性对立观念。然后是过度依赖和控制他人,会导致他人的逆反和疏远,甚至形成敌对关系。再就是想要控制环境和事情发展,会发现自己能力有限,总是有控制不到的地方而感到更加焦虑。

归纳起来就是,症状的背后是情绪,只要有情绪就会有相应的身体反应,就连人的思维、态度和行为其实都受情绪的影响。所以只要情绪还在症状就不会消失,想直接控制和消除症状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而越来越严重或顽固。说到这里就会有朋友试图直接消除负面情绪,让自己不要担心、害怕、难过或生气,但会发现不仅无效还变得更糟糕。

其实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消除负面情绪,而是获得正面情绪,如担心和害怕的正面是安心与放松,再如难过和生气的正面是快乐与喜欢。主要就是去直面和看清,自己恐惧、逃避和厌恶的对象与情境,见证设想中的危险并没有发生,自己是安全的,并产生理解和接纳。这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越面对越勇敢和自信,越理解越和谐也越容易接纳。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和复杂,不能有效的自我调节,建议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或一对一咨询

于飞的头像于飞心师
上一篇 2025-04-26 20:38:43
下一篇 2025-05-03 09:53:31

推荐内容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