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亲密关系与心理问题

通常当人有了什么物质或情感上的需要和不满之后,会直接说出来。比如,我讨厌你这样……我希望你可以满足我的需要,或者做出改变。而当对方忽视、拒绝自己的语言表达,甚至否定、打压自己之后,还可以做出来,比如还以忽视、拒绝、否定或打击。而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既说不出来也做不出来,就会形成情感缺失和心理压抑,呈现出苦大仇深的状态,尽管表面上可能会在意、迎合、讨好他人,而内心里对他人却是厌恶、抗拒和怨恨,或者是爱恨交织的。有的人在失望、矛盾之后会选择离开,而比较依赖他人、惧怕分离的人则会继续呆在这种人际关系里。就像孩子依赖父母的供给,无法离开爸妈,只能继续忍辱负重。

情感缺失和心理压抑久了之后,就会出现症状,在幻想中得到情感的表达和满足。比如期待和幻想自己多么的正确、成功、优秀、完美;或者期待和幻想他人如何的在意、尊重、认可、欣赏、崇拜、需要自己;或者期待和幻想拒绝、否定、贬低、指责、辱骂、殴打、杀害他人;或者总是感觉自己会犯错、失败;或者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感受,担心被别人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厌恶和疏远;或者回避、抗拒和排斥他人;或者总是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或者得了某种疾病,担心、害怕,焦虑、恐惧;或者感觉失望、无助、孤独,甚至是绝望、厌世。呈现为“没来由”的、莫名其妙的、突然的想法、感觉、冲动或行为,如果不被当事人理解和接纳,就会被称作症状或心理疾病。绝大部分焦虑、恐惧、强迫、疑病或抑郁症状的背后,都有隐藏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压抑。症状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满足方式。

人际/亲密关系与心理问题

以上包含六种常见的情感表达和满足的方式:说出来、做出来、隔离和压抑、选择分离、身心症状、情感或行为失控。也就是,首先是说出来,说不出来就做出来,既说不出来也做不出来就隔离和压抑,隔离和压抑久了之后就会出现症状,拒绝理解和接纳症状就会感觉失控,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真的失控。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个人情感缺失和心理压抑非常严重,而又没有任何可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方式,就会失控,而实际上症状在特别严重的时候是控制不住的,这就可以保障在行为上不会失控。

这里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自信心、安全感、道德感、恐惧感、羞耻心和负罪感。因为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有过强的道德感和恐惧感,才会在人际关系里一味的回避、拒绝或者在意、迎合、讨好他人,避免人际的冲突、矛盾,维持表面的和谐,才会形成情感缺失和心理压抑,才会出现身心症状,又因为羞耻心、负罪感过强,而拒绝理解和接纳症状,所以症状变的更加严重。

自信心和安全感:相信自己可以正确、成功、优秀和更加完美,相信他人会关注、在意、尊重、理解、接纳、认可、欣赏、喜爱和需要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物质或情感上的满足,并且不会轻易失去。道德感和恐惧感:如果违反某些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或者违背某些重要他人的期待和要求,就会得不到或者失去。羞耻心和负罪感:感觉被他人羞辱和自己可耻、有罪。

以上六种情感翻译成观念就是:自己很糟糕,甚至一无是处;所有的人都很不友善、带着恶意,甚至会故意伤害自己;自己绝对不能违背道德标准、规范和他人的期待、要求,否则后果很严重;自己的出生和存在就是个错误,自己不会有好的未来。

以上的核心观念是由过去的生活经验形成的,特别是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经验,重要他人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异性伴侣和好朋友。尤其是小时候的亲密关系经验,对人的影响最为深远。比如小时候父母经常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指责、辱骂、殴打自己,或者长期的监视、控制、强迫和溺爱自己。

如果要做出改变,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经验,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里学会语言和行为表达,在无法得到语言和行为表达的情况下,先理解和接纳症状的存在。以现在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尝试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可供借鉴的良好的人际(亲密)关系模式是:两个人在一起,有需求一致、和睦、相亲相爱的时候,也有意见不一致、矛盾、冲突和互相伤害的时候。可以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期望和不满,也可以在行为上给予对方忽视、拒绝、否定、指责和其他打击。注意避免使用嘲笑、讥讽或其他侮辱性的语言和行为。在无法用语言和行为表达的情况下,争执、吵闹、打架是最直接的方式。如果对方始终忽视、拒绝、否定、贬低、指责、辱骂、打压自己的情感表达和需求,可以结束关系。如果目前还是非常惧怕矛盾、冲突和无法结束关系,还是选择用自我隔离和心理压抑的方式解决问题,就要先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症状。因为此时症状是唯一的表达和满足途径,如果再把这个途径封死症状会更加失控。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良好的人际、亲密关系并非总是意见一致、和睦、相亲相爱的,也会有意见不一致、矛盾、冲突和互相伤害的时候。意见不一致、矛盾、冲突和互相伤害是一个彼此疗愈的过程,在过去的人际、亲密关系里形成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压抑,都会在这一过程里得到表达和满足。如果始终不能疗愈彼此,最好不要强行在一起,分离、换人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换来换去都无法与人维持和发展关系,就需要寻求的心理疗愈。

可供情感表达和满足,以及学习建立新的人际(亲密)关系经验的途径是心理咨询关系,就是与心理咨询师建立和维持的关系,或者在生活中、网络上能够在意、尊重、理解、接纳、认可和欣赏自己的人,也就是常说的知己,或者以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寄托。并且扩展到和其他会忽视、拒绝、否定、贬低、指责、嘲笑、打压自己的人维持或结束关系。并且可以情感独立,独立并非远离他人、只靠自己,而是既为自己负责又能与人合作。

建立、维持和发展关系:关注、在意、尊重、理解、接纳、认可、欣赏和满足他人的需求可以快速与人建立关系,他人用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快速获得自己的好感和信任,而如果要维持和发展关系就需要做到独立、平等和交互,就是彼此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并且可以基本上维持平衡。比如:两个人作为朋友可以相伴,作为恋人可以相爱,作为合作伙伴可以相辅相成。单方面的控制、付出或依赖、索取,关系都会失去平衡,并且会破裂。这就是我从来不做免费、即时心理咨询的原因。心理咨询关系是疗愈的重要工具,如果都不能做到平等、交互,也就无从疗愈。如果说有一个人非常需要我的关爱,我马上放下手里的事情,为他提供无偿的、即时的满足,这听起来就像孩子哭了妈妈赶紧来喂奶一样,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这会助长其依赖性和无能、弱小感,强化其对自己弱者、受害者的定位,不利于长远发展。

有的朋友在与人交往、交谈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人可以关注、在意、尊重、理解、接纳、认可、欣赏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难以与人建立、维持和发展关系。也就是常说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无能、弱小,需要被他人关注、在意和照顾,而他人都很强大,都必须要来关注、在意和照顾自己,要么就会对他人失望至极,回避、抗拒和远离他人。所以,他不妨试着去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满足他人的需求。也就是说他人并不关心他是怎样的人,不论他多么正确、成功、优秀和完美,都和他人没关系,他就像小时候的别人家的小孩。他人在意的是自己在他心里是怎样的人,他人可以在他这里获得怎样的满足,他人又能给予他什么,他们之间是否可以平等、交互。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QQ和微信 11570968

本站原创文章,作者于飞,欢迎转发,请务必在文章显著位置注明来源。本站的关键词之一并加超链接:心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或心理测试。请尊重原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17)
于飞的头像于飞心师
上一篇 2022-07-07 08:00:01
下一篇 2022-07-19 08:00:52

推荐内容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