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的形成和有效解决

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是:关注问题,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批评问题和改正问题。比如父母发现孩子的缺点,指出、批评孩子的缺点,并要求孩子改正;上级发现下属的不足,指出、批评下属的不足,并要求下属改正;医生诊断、鉴别出当事人的身心问题或疾病,并对症下药……有的朋友,在发现自己有思想困惑、情绪困扰、行为异常或者症状表现之后,寻求于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等人士,想要获得减轻、消除问题的方法。

而心理问题的形成,恰恰是因为对问题的关注、放大和强化所引起的。有一位十一岁的中学生,母亲反映其学习不认真、喜欢偷懒、理解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高……在母亲的眼里,孩子一身的缺点和坏毛病,经常下意识的对其批评和指责。目前来说孩子还小,比较听话,还能够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学习、完成作业。当母亲在关注、指责孩子的缺点的过程中,尽管孩子会认同、服从母亲的指责,但是内心里会出现逆反心理,并且把学习、做作业和被指责的痛苦感受建立连接,而对母亲对自己的指责的认同,也会形成相应的自我观念,影响以后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坚信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和坏毛病,会被他人讨厌和指责。

心理问题的形成和有效解决

一个成年人,如果承袭了来自于父母、长辈、老师……的关注问题、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批评问题和改正问题的方式。就会致力于消除问题,而不是创造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消除不等于创造,就像没有缺点不等于有优点,没有不足不等于有长处,没有失败不等于有成就,不被人讨厌不等于被人喜欢……这会严重的阻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完善,把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消除问题而不是自我建设上。比如一个人会避免自己的身体或者心理生病,一个员工会避免上级领导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一个男孩会避免女朋友不喜欢自己,一个女孩会避免周围的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论,整日里谨小慎微、焦虑不安。在这样的状态下,人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

当我们在关注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眼里就都是问题,就会无形中把问题放大很多倍,突显了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尽办法的要消除问题。然而,就像黑暗无法被消融一样,我们也无法直接消除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纳问题的存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我建设上,发展、完善自己,就像我们可以引进光明来,黑暗自然消融。随着人的自信、勇气、能力和担当的提高,自卑、胆怯、无能和逃避等就都会减轻。

自我建设、发展和完善的方法,就是正面关注、放大与强化。如果我们有意培养某种观念、思想、态度或者行为做法,就可以去关注这些“所欲”的出现,在其出现的时候及时给予称赞或者奖赏,为“所欲”出现的当事人制造轻松、快乐和满足的感觉。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下意识的追求快乐、回避痛苦,如果做某件事情始终感到痛苦,人就会渐渐失去做这件事情的意愿,如果做某件事情能够获得快乐,人就会重复的去做这件事情。

比如前面那位母亲,想要消除孩子的学习不认真、喜欢偷懒、理解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的等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她树立正向的目标: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理解能力和主动性。人的理解能力受到自己兴趣、轻松和接受程度的影响。而对于学习的兴趣是天生的,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只是后来在学习上附加了太多的痛苦,我们需要在学习上附加新的快乐,或者找回本来就有的快乐,就可以解决。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就需要我们通过对主动学习行为的积极关注、适时奖赏来强化孩子的主动性。奖赏的内容应是孩子需要的、喜欢的、想要得到的。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坏毛病,致力于对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关注,一旦出现主动行为就进行奖赏,使孩子感受到轻松、快乐和满足。前期可以每次都进行奖赏,后续可以随机奖赏,巩固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再比如,一个人容易焦虑,在他人面前感觉紧张、不自然,又因为焦虑情绪出现了强迫控制症状,当事人内心自卑、胆怯,遇事退缩。认为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担心别人看出自己不正常,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伪装、掩饰自己。采用正面关注、放大和强化的方法就是:理解、接纳和忽视自己的焦虑情绪和强迫症状,关注、放大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富足,自我肯定、奖赏,强化自己的自信、勇敢和有担当的思想、行为与态度。随着自信心、勇气的增强,当事人就会更为轻松自如。

再一个我们的预期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事态的发展变化,如果在心里预测事情会失败,人就会变的消极、被动、拖延,事情的发展就会趋向于失败。如果预测事情会成功及我们会获得他人的赞赏,人就会积极、主动、高效,心情轻松、愉悦,事情往往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不论结果怎么样,至少我们享受了过程。所以请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

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是看到自己的悲惨和失败,还是看到自己的幸福与成就,影响我们对自己、他人和生活的看法。

在这里引用社会(文化、历史、语言)建构论的一段话:真实是主观建构的,人们会以个人叙述故事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经验,并获得控制感以及持续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语言的过程建构个人的真实,个人的知识又会驱使人们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建构、创造、支配及赋予意义;真实是一种发明而不是一种发现,因而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人们对其赋予特定的意义或假设所致。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QQ和微信 11570968

本站原创文章,作者于飞,欢迎转发,请务必在文章显著位置注明来源。本站的关键词之一并加超链接:心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或心理测试。请尊重原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17)
于飞的头像于飞心师
上一篇 2022-06-15 08:00:50
下一篇 2022-06-21 08:00:44

推荐内容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