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的分析与调节

引言

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源自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在担心自己会犯错、失败、生病和异常的背后,是担心别人会忽视、拒绝、否定和嫌弃自己。在期望自己能够正确、成功、健康和正常的背后,也是期望别人可以在意、接纳、认可、欣赏和喜欢自己。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在求爱

人与人的冲突立场不同或产生了误会。在亲密关系中争论是非、对错有害无益,更应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如果立场不同,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合作或一致;如果是误会,则需要通过沟通化解矛盾。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并不是谁对谁错和谁说了算的问题,而是需要沟通与协商。

人际关系问题的解析

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思维、行为和语言表达方式有:经常迎合与讨好他人,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需求;超理智,经常讲道理,试图控制他人,说服他人认可和服从自己;经常回避他人和社交场合,也包括回避他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然后以己度人,自以为是和想当然;经常打岔,不愿等待和倾听,难以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经常挑剔他人,否定贬低、嘲笑和指责他人的整体。这些交往的方式会产生大量的误会和冲突,赢了对错输了感情。

有效的沟通方式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期待感受,不带比较、评价、抱怨和指责;对于他人的表达,首先要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态度和方式与自己不同,先把是非和对错放下,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欣赏他人,看到他人做的好的一面,并表达认同。人的情感需求和立场无关对错,需要被彼此看到和尊重,通过沟通达成一致。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

在人际关系中,一方的言行态会影响另一方的反应。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和做法是回避、控制与对抗,另一方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两方就有可能形成对立关系。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和做法是面对、关注、尊重、理解与接纳,另一方通常也会做出类似的回应。我们会发现,关系的双方对彼此的评价会惊人的相似。

也就是说,对方会对自己是什么样的态度和做法,很可能是受到自己的影响,这就是境由心造。

社交恐惧的存在原理

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和存在原理是:因为过去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形成了不良的生活经验观念,比如自己是无能的,不会被他人喜欢,别人是苛刻和恶意的,肯定会看不起和伤害自己。这些观念影响着思维和后续反应。

在与人交往时或社交场合,期待被他人关注、在意、认可和喜欢(很多社交恐惧的朋友意识不到这一点,会表示否认),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不正常,而回避伪装掩饰,而更加的不自然,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社交恐惧症的分析与调节

回避型人格障碍比社交恐惧要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在日常生活只要和人有关,就会经验性的感到焦虑、恐惧和回避,甚至经常会有被监视和针对等被害妄想症状。有妄想并不代表就是精神分裂,只能说明人格障碍比较严重。

自卑与自信的本质

自卑不自信是不能接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通常是自己认识的人。当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的强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自卑也是有心理问题的表现之一,而很多朋友会把自卑当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自卑和自信(自负)是比较评价对立的产物,有比较和评价才有是非、对错、高低与好坏,有对立才会有竞争和敌对,才有争强好胜、不合群与孤立。普通人是没有自卑和自信的概念的,更多是以平等平常之心看待自己与他人。可以说,社交障碍者的比较心、评价心和对立心都比较严重,这是由过去的生活经验造成的。

减轻自卑的方法并不是增强自信,因为自卑、自信是相对共存的,强调自信就必然会有自卑,而是我们要弱化是非与对错、高低与好坏、自卑与自信的概念,培养自己的平等平常慈悲之心,而善待自己与他人。

内向不合群本质

经验性的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别人不会喜欢自己,只会伤害自己,而感到担心紧张习惯性的防御和抗拒,对他人不信任不敢向他人表达和袒露自己,只会伪装、掩饰或回避他人,给他人造成内向不合群的印象。

当事人自己独处会感觉比较安全放松,和她人在一起或在社交场合就会感到担心与紧张,所以不喜欢与人交往。但当事人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因为当事人也想被大家所认可、接受与喜爱,这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人类个体何难独自存活。所以当事人也会因为自己的内向、不合群而感到自卑和焦虑。

社交恐惧症的分析与调节

内向与不合群的人因为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会对客观现实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对人事物的认知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想象。当事人的认知影响着情绪,而情绪影响着身体和行为反应,会形成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

焦虑和恐惧的本质

正常的焦虑恐惧,是以客观现实情境为基础的,是合理的身心反应,比如被猛兽或恐怖分子追赶和袭击,这时候会担心自己的安全和感到害怕就是很正常的。担心和害怕,也是人类发展出来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基本功能。

病理性的焦虑和恐惧,是脱离现实客观情境的,是基于主观的灾难性推理设想,自己焦虑和恐惧的对象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基于客观现实基础主观无限放大的,而并非客观真实的存在。可以说是当事人内心的独角戏

回避、脱离现实和自我封闭,会逐步丧失现实感,自己所看见和听到的多半是自己的想象,就好像活在梦里——过去的创伤经验。而当事人的反应会影响他人的反应,给当事人以消极反馈,当事人会因此再次感受到伤害。比如在当事人遇到他人之后,伪装、掩饰或回避,别人就会觉得当事人虚伪和敌对,而开始不信任和反感当事人。

因某人感到自卑和害怕就是在攻击ta,就是把ta预设成了危险的敌人潜在威胁者,所以不能接受ta比自己强。

对于人性的一些认识

人是自我中心的,利他也是为了更好的利己,人的绝大部分思想和语言、行为都是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即期待不满担忧。换句话说,其实别人并不关心自己的好坏与得失,每个人考虑问题都是从ta自己的角度出发的。

如果总是觉得别人在关注和评价自己,是过度自我中心的体现。别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忙,很多时候自己只是他人的过客。总是觉得别人会挑剔、指责和侵害自己,是因为过去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对他人的不信任抗拒

社交恐惧症的分析与调节

社交恐惧如果非常严重,也会产生幻视、幻听等幻觉妄想的精神病性症状,当事人会非常坚信有人在监视和针对自己。比如有几个人正在交谈,当事人从附近经过,他们看了自己一眼,然后笑了一下,当事人就会觉得他们是在议论和嘲笑自己。再比如当事人与某人擦肩而过,对方咳嗽、清嗓子或吐痰,当事人就会觉得ta是在讨厌自己。

社交恐惧的心理调节

根据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存在原理,形成了心理调节的八个步骤。通过长期练习,可以逐渐改变经验习惯

1.培养平等平常慈悲之心,减少比较、评价和对立;2.看清自己内心的期望,是被他人关注、在意、认可、需要和喜爱,承认自己的需求;3.看清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念,是自己经验性的认为别人会伤害自己,习惯性的感到担忧和回避;4.看清自己在与人交往时或社交场合具体的思维情绪身体行为反应,对自己的反应模式有所认识和觉察;5.观察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拉开距离,成为旁观者,既不认同也不反对,既不跟随也不抗拒;6.关注当下,观察和倾听周围他人与所处环境,了解他人真正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减少主观臆测,慢慢脱离生活经验和观念对自己的影响;7.别急于证明自己,先做一个配角,学会观察和倾听,重新认识他人关系,获得新的经验,修复过去的创伤;8. 尝试与他人接触,先观察和倾听,再做出回应和表达,循序渐进的建立能力感自信心

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

人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但人类个体无法独自生存和发展,人是群居动物,人类因为懂得沟通合作才站到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强大就在于我们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所以被群体所理解接纳就是非常重要的。被他人所认可、喜爱需要,就是我们个体存在的意义价值。主要包括两点: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是被他人所需要的,且自己愿意付出;自己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尊严与权益。因此永远不要忘记提升自我价值善待他人能力信誉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与观念不同,思维、态度、行为和表达方式不同,所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同,具体的情绪感受和症状表现也就不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内容只是大体的框架和提纲。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QQ和微信 11570968

本站原创文章,作者于飞,欢迎转发,请务必在文章显著位置注明来源。本站的关键词之一并加超链接:心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或心理测试。请尊重原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65)
于飞的头像于飞心师
上一篇 2023-11-05 08:15:31
下一篇 2023-11-08 08:16:27

推荐内容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