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当事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得了病,或者是受到了他人的侵害和不公正待遇。期盼药到病除,或者他人的悔悟和改变,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外界或他人身上,一次次的期望又一次次的失望,持续的不满、怨恨、指责和控诉。在这些朋友的观念里,人和人是需要相互负责的,自己要为别人的情感需求负责,别人同样也要为自己负责,所以他们的感觉通常是:自己总是在为别人考虑,而别人却是那么的自私自利,总是不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心理障碍是和人际(亲密)关系密切相关的,通过看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就能看出其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和存在原理,这是一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与他人、事情、环境和自己的关系。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心理障碍者通常会把自己放在弱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期盼他人的尊重、理解、接纳和给与,却并不能真正的尊重、理解、接纳和为他人付出。这就好比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孩子总是在期盼父母的关爱,而却不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如果父母要求孩子为自己付出,那这样的父母就是有问题的。孩子的索取和无力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还在成长阶段,还没到他们付出的时候。有的朋友尽管已经成年,心智却还停留在孩子的阶段,仍像孩子一样的期盼他人的给与。
弱者与受害者的自我定位也有好处,就是不用付出就能通过他人得到自己想要的,只要自己看起来无能、无助、无力、可怜、有病和足够痛苦就可以。所以他们在关系里,尽管看起来非常的委屈和痛苦,但实际上他们得到了很多却不用付出什么。对方尽管看起来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很像是迫害者,但实际上却承担和付出了很多。弱者与受害者的坏处就是,如果对方不够爱自己,是不会太在乎自己的,甚至会抛弃自己,因为谁都不想背负着这么一个沉重的包袱。一个小孩子还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但要想满足一个成年人的需求,就算把自己搭进去也是不够的。在弱者和受害者的心里一个很小、甚至不算是要求的要求,对方就算是粉身碎骨恐怕也是无法完全给与其满足的。
以上内容带有比较、评价甚至批判的味道,但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是想把弱者与受害者的形成原因和存在原理描述清楚。弱者与受害者的自我定位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当事人通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这样做(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无意识行为占全部行为的95%以上),而且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脆弱、被伤害和痛苦。
说到这里,您不妨自我觉察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会在关系里无意识地把自己放在弱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常见的线索有:经常感觉自己无能、无力、无助、脆弱和可怜,经常感觉自己孤独和无依无靠;经常感觉他人自私自利和冷漠无情,经常感觉他人不可信和会伤害自己;遇到事情习惯于回避或依赖他人,而又抗拒他人的要求和建议;把心理障碍当成疾病看待,期望药到病除;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或有头没尾;经常想回到童年或以前,想像小时候一样的没心没肺和无忧无虑;有很多人说自己过度自我中心、孩子气、单纯、天真、幼稚或不成熟。
如果您发现自己也有弱者和受害者情结,并且影响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学习或工作,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就不妨先试着把自己放在强者,至少是与他人平等的位置上,先追求自我独立,再去学习尊重、理解和接纳他人,进而与他人形成合作关系。第一步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和倾听,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他人、事情与环境,看清事物的本质,有更为客观的认知,基于合理的解释和归因,后续的行为才能更为有效。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非常简单,就是付出与收获的平衡,付出自己有的对方想要的,得到对方有的自己想要的,这样的关系才会长久。单方面的付出与索取,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关系的疏离和破裂。选择关系的对象也很重要,因为有的人就是心智不够成熟,缺乏尊重、理解、接纳和为他人付出的能力,很难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归纳起来,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选择合适的关系对象,尊重彼此,形成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关系长期和稳定的发展。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委员,QQ和微信:1157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