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的遇到压力或挫败,产生失望、不满或怨恨的情绪感受,对未来感到焦虑,逐步形成负面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回避现实的风险和痛苦,在头脑中制造出一些假问题去解决,以表达负面情感、证明自己和消除焦虑。如焦虑、疑病、强迫症状的担心自己犯错、失败、生病、痛苦和被他人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排斥、侵犯,反复的思虑、检查、求证、确认。
这些症状本身就是灵丹妙药,在某些时候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在回避风险和痛苦这一方面,没有什么能比这些方式更为有效,只是症状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影响生活。原因是: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感到焦虑,并没有通过现实的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采用仪式化的症状缓解了自己的焦虑,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而且问题越积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和焦虑,也就需要更多的症状去回避风险和痛苦。到了这个时候,当事人就会想要控制自己不去思虑、检查以恢复正常生活,可是不去实施症状就会非常的焦虑,于是就进入与症状对抗或向症状屈服的往复循环模式。
有一个高三的女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又经历了一次考试的失败,从而焦虑、烦躁,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状态不佳,影响了学习,就开始担心自己晚上睡不好觉,想要消除自己的睡眠问题,越担心、越控制越睡不着,感到非常的痛苦,就又开始回忆过去的美好时间,以回避当下的痛苦,又因为回忆的太多而影响了学习,就想要控制自己不去回忆,也是越控制越失控,再加上学习的压力和睡眠不佳,越来越痛苦,回忆的也越来越频繁。
这是个逐步迷失的过程,到了后来就很难再看清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馈也都会产生错误的解释和归因。比如有一位男性朋友,他的女朋友越来越疏远他,他解释和归因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所以对方才会疏远自己,进而更加想要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症状。可实际上呢,他的女朋友疏远他是因为感觉他太自我中心,很少关注别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总是在自以为是和想当然。再比如考试失败,他也归因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认为如果没有症状自己肯定能通过考试,可实际上他几乎没有为考试这件事情做什么准备,整体就忙着回避风险、痛苦和与症状对抗。普通人理解不了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就好比饿了就去吃饭,和饥饿感作斗争有什么意义,但当事人会说,负面情绪和症状会影响自己的状态,使自己不想去做饭,甚至不想吃饭,只有先消除饥饿感才能去做饭和吃饭,这和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如出一辙。如果在现实中问题积攒了太多,的确是很难再去面对的,也有一些当事人认识到了自己是在回避现实,想回归正常生活,可是所要面对的问题和痛苦让人望而却步,只能继续回来和症状对抗。
想要回归生活,首先是要认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期待、担忧、想法、情绪感受和身体反应,看清自己回避、控制和对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没看清楚自己之前先不着急改变什么,因为不管做什么都有可能还是在回避、控制和对抗的恶性循环里。
(1)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当事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思维和行为方式也都是为了回避和消除什么。一般来说,人们的需求有正确、成功、健康、轻松、快乐、满足和被他人看重、理解、接纳、认可、欣赏、喜爱、需要。人都有情感和需求,这是正常的,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如何实现。通过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来减轻问题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在看清楚自己的需求后,就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语言和行为去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有了期待也就会有担忧和焦虑,而这些焦虑是需要接纳和承担的,需求得以表达和满足后焦虑和症状也都会减退。具体怎么做更有效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就事论事的具体讨论。
(2)看清自己的思想观念
自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依据又是什么。想法包括如何解释、归因、评价、推理和设想,依据主要是对自己、他人和事情发展变化的观念,观念来自于过去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因为受到个人生活经验的影响,当事人很难想到不同的解释、归因、评价、推理和设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无法用你现在的思维方式解决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因为你现在的问题就是你现在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存在意义,心理咨询师会通过真诚、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为当事人营造出一个温暖、安全的氛围,帮助当事人把自己的内心完整的呈现出来,还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不同的视角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3)看清自己的行为做法
自己的做法是使自己越来越失败和痛苦,还是越来越成功和幸福,还是暂时能回避风险和痛苦却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其实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而做。有的当事人看起来是在面对和接纳,可还是为了回避风险和消除痛苦,就比如有的当事人听说接纳就能好起来,就问怎么接纳、多久能好起来。如果发现还是为了回避、控制而做,那还不如什么都不做,至少不会再恶化下去,而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也能慢慢的恢复,就好比一池浑水,只要不再去搅动它,它自己就能慢慢的澄清。最重要的是先慢下来看清楚自己,再去采取有效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求。
(4)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
回避什么都不能回避关系,因为没有他人不同视角的介入自己是很难看清楚自己的。别人是怎么想的、什么感受,自己不去问、别人不说,是猜不出来的,只是在自以为是和想当然。很多当事人就一直活在自己的想当然里,不知道事实是什么,比如有一些当事人,总是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或者是因为自己不正常。可实际上,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眼里根本没有别人,也就是所谓的目中无人,看不见他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只想着自己要如何比别人强,和谁都要比一比,周围都是自己的敌人,这也是感到焦虑、恐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会与人合作是很重要的,自然界确实是弱肉强食的,但人类之所以会组成社会,就是因为懂得合作共赢。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很多事情需要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和竞争,有的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期待和目标一起努力,当事人在这样的关系里首先学会的就是如何与他人合作共赢,逐步放下自己的比较和对立,以平等之心融入心理咨询关系,同时也更能够尊重、理解和接纳自己和生活中的人。
(5)学会等待和延迟满足
做任何是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感到不舒服,先看清自己的期待、不满和担忧,然后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舒服就会减退和消失,而如果急不可耐的想要消除自己的不舒服,只会陷入回避和控制痛苦的恶性循环里,变的更不舒服。很多事情之所以变的难以或无法解决,就是因为急于求成,就好比跑一百米,一步一步的去跑几十秒就可以完成,但如果要求自己一秒钟或一步就跑完,这就变的难以实现。很多挫败和自卑也是因为期待太高或不切实际。比如高考,有的学生考上大学就很高兴,而有的学生没能考上重点大学就感觉自己很失败,从而痛苦和自卑。这也是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了一件事情上,急于证明和实现自己。
慢下来、退一步、看一看,认识自己,觉察自己的期待、担忧和思维、行为方式,往往就是过高的期待难以实现,导致自己担忧,又有许多自动化的灾难性设想,导致自己焦虑,又回避自己设想出来的灾难和身心的痛苦,试图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身体反应,导致情感越来越压抑、身体反应也越来越失控。在看清楚自己之后,就能知道怎么样想和做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QQ和微信 11570968
本站原创文章,作者于飞,欢迎转发,请务必在文章显著位置注明来源。本站的关键词之一并加超链接:心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或心理测试。请尊重原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评论列表(2条)
“往往就是过高的期待难以实现,导致自己担忧,又有许多自动化的灾难性设想,导致自己焦虑,又回避自己设想出来的灾难和身心的痛苦”
“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了一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