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几乎每个生命体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的,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会激发战斗、逃跑或装死的反应,这不需要思考。动物的反应是围绕当时进行的,当时有危险才会激活应对反应,而人类因为具有了思考功能,会凭头脑中的推理预设危险,提前产生战斗、逃跑或装死的反应,特别是在不确定、危险未知的情况下,因为无法应对不确定的危险,会产生更大的焦虑感,更倾向于逃避。也就是说,人类所战斗或逃避的对象,大多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会遭遇失败,也都会感受到焦虑和痛苦。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模式,有的朋友承受焦虑、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而有的朋友拒绝焦虑、否认和回避实际问题,但又很不甘心,于是就创造出一些虚假的问题去解决,比如回避、控制和抗拒自己的某些想法、情绪和身体反应,想要证明自己。特别是面对人生重大转折,比如中考、高考、毕业找工作、升职、恋爱、结婚或退休,压力会非常的大,人也会非常的焦虑,特别是在经历失败之后,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变的自卑和退缩,甚至回避生活,陷入自我回避、控制或对抗的模式,恶性循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陷入恶性循环的朋友,思路会越来越狭窄,情感也会越来越执着,对外界的信息不看、不听也不感受,或者说看不进去、听不进去也没有感受,看不到更多的可能和选择,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与自己想象出来的敌人对抗,或逃避和装死,装死也可以表现为装可怜或寻死觅活,也就是俗话说的钻牛角尖。就有一些朋友,在群里说自己有多么痛苦,问别人怎么办,别人告诉他了,他却仿佛看不见,还是继续问,仿佛不在一个世界里。或者说思维方式不一样,他想要的是消除症状和痛苦的方法,别人告诉他的却是如何面对、接纳和承担,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这种无效的交流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因为几个人的观念和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语言和表达方式不一样,对一些词语和句式的解读也不一样,谁也看不懂或听不懂其他人说了什么,基本上都是在想当然和自以为是,而且每个人都想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同,结果对话就像是在相互误解之中自言自语。
有一位朋友,面对考研的问题,非常焦虑,功课赶不上,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放弃又不甘心,感到无能和没价值,迫切想要证明自己,于是就出现了反复阅读和思虑的强迫症状,并试图消除自己的这些症状,陷入了与症状对抗的恶性循环里,有时候能战胜自己,有时候也会控制失败,从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一门心思的就想着消除自己的症状,忽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致生活越来越失败,越来越无法面对和解决,就只能继续逃避。
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因为还没毕业或事业刚起步,在原生家庭里也感受不到支持和爱,就特别的想证明自己,对自己有过高的期待和要求,不想依靠家里,却又总是无法实现自己,在体验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开始回避生活,进入焦虑、恐惧、疑病、抑郁或强迫的恶性循环状态。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的青春不迷茫。不同的是有的人回避的少一些、时间短一些,有的人回避的多一些、时间久一些,甚至有的人会回避一生,到死也不敢面对自己的失败。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根本就不可能,不依靠家里,几乎没有人可以买得起房子、衣食无忧,极少部分的人可以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证明自己,少部分人可以在四十岁左右实现自己,但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碌碌无为,做着底层的员工和普通的工作,承认和接纳也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有的朋友会有十几年的心理问题,就是这个原因,不肯承认和接纳自己的失败,又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且眼高手低,做事情不肯脚踏实地,持续的体验挫败感,越来越自卑和无望。
这种回避和控制的反应模式,是性格和习惯的一部分,是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养成的,这种方式大多数时候是无效的,少数时候会有效果,但也会产生更大的后续问题,回避有可能获得短暂的舒服,但会引发更大的痛苦,舒服一时、痛苦一世。如果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启动良性循环,需要再回到当前的生活问题,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的恢复能力感、自信心、控制感和安全感,也才不会再那么焦虑、恐惧、疑病、抑郁或强迫。
有的朋友想用放下来消除自己的痛苦,殊不知一个经历大量挫败和正在失败的人,说放下就是在自欺欺人,根本就是放不下的,需要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被他人认可和喜爱,到了那个时候才有可能放下。心理问题是一步步产生的,先是回避生活,再是回避痛苦,也需要一步步的回去和改善,先是面对和接纳症状,再是面对生活,在生活中接纳失败和承受痛苦,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能力感和自信心。回避、控制、对抗症状和痛苦,是个无解的恶性循环,只会越陷越深,只要活着就会有风险,只有面对、接纳和承担才有希望。
这里所说的面对、接纳和承担是一种生活态度,而非具体的做法。因为在某些时候逃避、控制和对抗也是面对、接纳和承担的策略,比如遇到火灾,正常人都会先逃离,这是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而有些时候面对、接纳和承担却还是为了逃避、控制和对抗,比如有的朋友,听别人说要接纳症状,就问接纳了就能好么,接纳多久才能康复,这就还是为了回避、控制和对抗。据我观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朋友,不管是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几乎都是在回避、控制和对抗。也可以这样说,面对、接纳和承担的程度,是与身心健康、事业成功的程度成正比的。
觉察自己的压力反应模式,看到自己是怎么想、怎么说和怎么做的,自己的想法、说法和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使自己越来越成功和自信,还是使自己越来越失败和自卑,然后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减少回避、控制和对抗,多去面对、接纳和承担,启动良性循环,自己的身心就会越来越健康。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委员,QQ和微信:11570968